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安全气囊逐渐在民用车辆上得到普及,如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汽车被动安全装置。其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但关于安全气囊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其打开所需条件,还有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或许我们了解得并不全面。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安全气囊的原理与结构详解
安全气囊,作为汽车被动安全装置的重要一环,隶属于“辅助约束系统”(SRS)。其核心功能在于预防汽车碰撞时车内乘员与车内部件间的直接碰撞所导致的伤害。通常,安全气囊与安全带协同工作,为乘员提供双重保护。在汽车遭受一定程度的碰撞冲击后,气囊系统会启动一个类似微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促使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瞬间充气弹出。这一过程发生在乘员身体与车内部件发生碰撞之前,确保气囊能及时到位。当人体与安全气囊接触时,气囊通过其表面的气孔开始排气,这一过程不仅起到了缓冲作用,还能显著减轻乘员所受到的冲击力,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伤害。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详解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装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由碰撞传感器、控制模块(ECU)、气体发生器以及气囊等多个关键组件构成。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深入探讨这些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首先是安全气囊传感器,也常被称作碰撞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们能够感知车辆碰撞时的加速度变化,并将这些信息迅速传递给气囊电脑,从而触发气囊的保护机制。同时,为了防止气囊在非碰撞情况下误爆,系统中还设置了防护碰撞传感器,它与触发传感器协同工作,确保气囊在适当的时候启动。
碰撞传感器根据其结构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按照结构划分,有机电式、机械式以及机电结合式碰撞传感器。而根据其用途,则可分为触发碰撞传感器和防护碰撞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防护碰撞传感器通常采用电子式结构,而触发传感器则可能采用机电结合式或机械式结构。其中,机电结合式碰撞传感器通过机械运动来控制电气触点的动作,进而控制气囊电路的通断;电子式碰撞传感器则无电气触点,常见的有电阻应变式和压电效应式;机械式碰撞传感器,如水银开关式,则利用水银的导电特性来实现电路的控制。通过这些精密且复杂的传感器与控制模块的协同作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乘员提供最有效的保护。控制模块(ECU)
在早期的汽车设计中,为了确保全方位的保护,通常会配备多个触发碰撞传感器,它们被安装在车身的不同位置,例如前部和中部,具体来说,就是车身两侧的翼子板内侧、前照灯支架下方以及发动机散热器支架两侧等。然而,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有些汽车已经将触发碰撞传感器集成到气囊系统的ECU之中。同时,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防护碰撞传感器通常与ECU组装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它们被安装在驾驶舱内中央控制台的下部。ECU,作为气囊系统的核心,其位置通常也选择在驾驶舱内中央控制台下方,以便于集中控制和监测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在汽车碰撞保护系统中,传感器系统持续向控制装置提供速度变化(或加速度)的数据。这些数据被气囊控制模块(ECU)接收并进行分析。一旦ECU检测到加速度、速度变化或其他关键指标超出预设阈值,即判断为真正发生碰撞,便会向气体发生器发出点火指令。
气体发生器是气囊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其作用是在极短时间内(约30毫秒)产生大量气体以充盈气囊。这些气体必须无害且温度适宜,同时要求发生器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气体发生器主要有压缩气体式、烟火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其中混合式气体发生器结合了压缩气体式和烟火式的优点,是当前广泛应用的类型。气体发生器内通常存储着氮化钠或硝酸铵等物质。在汽车遭受高速行驶中的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释放出大量无毒无味的氮气,占据70%以上的比例。这些氮气迅速充满气囊,为乘客提供保护。近年来,安全气囊技术进一步发展,加入了可分级充气或释放压力的装置,以应对一次突然点爆可能产生的巨大压力。这些分级点爆装置允许气体发生器分两级进行点爆,第一级仅产生约40%的气体容积,远低于最大压力,从而对乘客头部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而第二级点爆则会产生剩余气体,并达到最大压力。此外,分级释放压力技术通过在气囊袋上设置泄压孔或可调节压力的孔来实现,一旦压力达到设定极限,便能瞬时释放部分压力,进一步减轻对乘客的伤害。汽车行驶中的安全气囊技术
安全气囊通常由防裂性能出色的聚酞胺织物精心制成,这种半硬质的高分子材料能够承受显著的冲击力。通过硫化处理,进一步降低了气囊在充气膨胀时的冲击强度。为确保气体的密封性,气囊内部还覆盖了一层特殊的涂层材料。气囊的尺寸、形状以及漏气特性,都是决定其保护效果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必须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特性来精心调整。在日常状态下,气囊被巧妙地折叠成包状,并安放在气体发生器的上方与气囊饰盖之间。饰盖表面则模压有精细的浅印,旨在让气囊在充气时能够轻松撕裂饰盖,并减小冲出时的阻力。此外,气囊的背面或顶部还设有排气孔,以便在驾驶员压在气囊上时,能够及时排气,从而确保驾驶者的安全。此外,气囊系统还配备了备用电源,该电源电路由电源控制电路和若干电容器构成。在汽车发生碰撞导致蓄电池和发电机与气囊系统断开连接时,备用电源能在短时间内(通常为6秒)持续为气囊系统供电。
为确保转向盘拥有足够的转动范围同时又不损害气囊组件的线束连接,转向盘与转向柱之间采用了螺旋线束设计,该线束被安置在螺旋形弹簧内(亦被称为螺旋弹簧、游丝或游丝弹簧)。
气囊的起爆条件
汽车制造商为确保安全气囊在适当时机展开,设定了特定的起爆条件。气囊仅在满足这些条件时才会引发爆炸。然而,有时在交通事故中,车内乘客遭受严重伤害甚至生命垂危,车辆也接近报废,但若未达到气囊的起爆条件,气囊将保持关闭状态。这往往让消费者在事故后对气囊未开启表示质疑。但需明确的是,汽车制造商无法预先设定所有可能的现实碰撞情况,因此被动安全设备如气囊并非万能。
安全气囊的开启需要特定的速度和碰撞角度。理论上,只有当车辆正前方左右约60°的范围内撞击到固定物体,且速度超过30公里/小时时,气囊才可能展开。这里的速度指的是实验室条件下车辆与刚性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实际道路上的碰撞速度需等效于此速度才能触发气囊展开。汽车在发生碰撞时,乘员舱骨架和车身纵梁是主要的受力区域。为了减轻碰撞冲击,车身前部通常设计有专门的碰撞缓冲区,同时车身的刚度分布也是不均匀的。然而,在某些特定事故情境下,例如轿车与无后部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钻入性追尾,或轿车在碰撞护栏后发生翻车,亦或是车身侧面受到碰撞等,这些情况下车身前部可能并未直接受到撞击,而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了碰撞。由于这些部位的刚度相对较小,尽管车舱产生了显著的变形,导致车内乘员受伤甚至死亡,但因碰撞位置不当,气囊有时无法正常展开。误区一:未系安全带会导致气囊无法打开?
某些网友误以为,若未系安全带,则安全气囊将无法展开。然而,这同样是一个误解。在大多数情况下,除了爆燃预紧式安全带,常规的安全带与车内的数据线并无直接数据连接。此外,汽车制造商通常设定的气囊展开条件是基于碰撞时的形变和加速度等参数,而非安全带的使用状态。因此,气囊是否能够打开与是否系上安全带并无直接联系。安全气囊的不足之处
安全气囊作为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提升手段,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实际碰撞事故中,安全气囊展现出了显著降低乘员伤亡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气囊可能在不适当的时机展开。当汽车在较低速度下发生碰撞时,乘员和驾驶员只要系好安全带即可确保安全,无需安全气囊的额外保护。此时若气囊意外展开,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因气囊的冲击力而加重碰撞的伤害。气囊的启动可能对乘员造成伤害。在安全气囊系统启动时,气囊盖板会冲开,并在瞬间迅速展开充气。这种快速的动作可能会对乘员造成冲击,同时,产生的灼热气体也可能灼伤乘员和驾驶员。据研究显示,当汽车以60公里的时速行驶并发生突然撞击时,车辆会在0.2秒内迅速停下,而气囊则以约300公里的时速弹出。这种高速弹出的气囊所产生的撞击力高达180公斤,对于头部、颈部等人体脆弱部位来说,承受这样的冲击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在乘客未坐在座位上或座位上是儿童时,气囊的启动不仅无法提供应有的保护,还可能对乘员造成伤害。此外,许多车主喜欢在车内放置各种物品,如在中控台上乱放杂物。在发生事故时,这些物品可能会随着打开的气囊飞向前排乘客,造成潜在的危险。如何确保安全气囊的正确使用
安全气囊系统虽然能够为乘员提供一定的保护,但其正确使用至关重要。在日常驾驶中,驾驶者应遵循一系列的操作指南,以确保SRS系统能充分发挥其效用。首先,保持正确的驾驶姿态是基础,同时,应将座椅调整至合适位置,以便在意外发生时,安全气囊能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展开,从而有效保护驾驶者。此外,系好安全带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它与安全气囊共同构成了一道保护屏障。特别需要提醒的是,12岁以下儿童应坐在汽车后排,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绝不能将他们置于前排座位上。因为气囊起爆时的强大冲击力可能对儿童造成致命伤害。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安全气囊并非永久有效,其有效期通常约为10年。然而,对于大多数家用车辆而言,只要不是在极端情况下购买到特别老旧的二手车,这个问题通常不会出现。
综上所述,虽然安全气囊在现代汽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它并非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合理使用气囊能够提供出色的保护,但若使用不当或气囊失效,则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坚持安全驾驶的原则,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